赣南医学院 2019年《检验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检验综合的考试范围为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
免疫学检验技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要求考生系统
掌握上述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约 20%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约 20%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约 20%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约 20%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约 20%
Ⅲ考查内容
一、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一)血液检验
1. 血液标本的采集、处理、运送和保存。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2. 血涂片制备和染色原理,改良牛鲍氏计数板的结构和使用。红细胞计数、血
红蛋白测定、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和红细胞形态检查。白细
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检查。血小板计数和形态检查。血液
一般检验的检测方法、检测原理、临床意义和质量控制。
3. 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检测参数和临床应用、性能评价和质量控制。
4. ABO 血型鉴定、RH 血型鉴定、交叉配血。
(二)尿液检验
1. 尿液标本采集一般要求,采集容器的要求,标本类型及采集方法,标本的保
存和处理。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质量控制。
2. 尿量、颜色、透明度、比重、尿渗量、气味,尿液酸碱度、尿蛋白、尿糖、
尿酮体、尿胆红素、尿本周蛋白、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测方法、检测原理、临
床意义和质量控制。
3. 尿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参数和结果、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
(三)其他排泄物与分泌物检验
1. 粪便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粪便理学检查和化学检查的项目、方法、临床意义
和质量控制。
2. 阴道分泌物标本采集和处理,阴道分泌物理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的项目、方
法、临床意义和质量控制;细菌性阴道病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3. 精液标本采集和处理,精液理学检查(包括外观、量、凝固及液化、黏稠度
和酸碱度,精子的形态、计数、活动率、细胞检查等)和化学检查的检查方
法、临床意义和质量控制。
4. 前列腺液标本采集与处理,理学检验和显微镜检查的检查方法、临床意义和
质量控制。
(四)体腔液检验
1. 脑脊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脑脊液的颜色、透明度、凝固性和比重检查,脑
脊液细胞学和病原学检查,脑脊液化学和免疫学检查,脑脊液检验的检查方
法、临床意义和质量控制。
2. 浆膜积液标本的采集、转运和保存。浆膜腔积液理学、化学和显微镜学检验
的检查方法、临床意义和质量控制。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五)脱落细胞学检验
1. 细胞病理学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细胞病理学涂片固定和染色方法,细胞病
理学诊断原则和基本步骤,损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良性细胞与恶性细胞的
形态学比较,恶性细胞的细胞病理学诊断要点。
2. 女性生殖道正常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非炎症和反应性变化的细胞形态学
特点,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细胞病理学特点,正常呼吸道细胞的形态学特
点,呼吸道良性病变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各类型肺癌细胞的形态学特点。良
性病变积液和恶性病变积液中常见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1. 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的分级,决定性方法、参考方法和常规方法的概念;
方法学性能评价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和评价的方法。
2. 检验项目临床应用性能评估的内容和方法,检验项目实验室数据的解释;参
考值的定义,参考区间的转移与验证;医学决定水平的定义及其制定原理;
危急值的概念;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临床评价内容;ROC 曲线的类型及其意
义、主要作用,ROC 曲线分析的主要步骤;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系统评价内
容;联合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3. 酶、同工酶的概念、分类与特征;酶活性浓度的表示方法,酶促反应的分期
及各期的特点;定时法和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的方法设计与特点;影响酶
活性浓度测定的因素及如何进行条件的优化;常用的代谢酶学分析方法;平
衡法与速率法的原理。
4.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主要类型、基本特点、检测原理、基本参数设置与校准要
求;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主要结构及其各自的功能;终点法的原理,两
点终点法的优点,固定时间法的作用;连续监测法的原理,理论 K 值、实测
K 值与校准 K 值的含义。
5. 血浆蛋白质的功能,重要的血浆蛋白与血清蛋白电泳,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
定义与临床意义;血浆蛋白质代谢的生化检验项目、检测方法、质量控制与
临床意义;氨基酸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检测方法、质量控制与临
床意义;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检测方法、质量控制与
临床意义。
6.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影响血糖水平的因素,糖尿病的基本概念、分型以及发
病机制、主要特点,糖代谢紊乱的主要检测项目、检测原理、质量控制及临
床应用。
7.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特征;载脂蛋白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生理功能;高脂
血症的定义及分型,各型高脂血症的特征;脂代谢紊乱的生化检验项目与检
测方法、质量控制、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脂代谢
紊乱诊治中的应用,致动脉粥样硬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代谢综合症
的诊断指标。
8. 水平衡的调节机制,水平衡紊乱的类型与各自产生的原因;钠、钾离子的正
常代谢途径、调节机制,钠、钾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原因;血钠、钾、氯的测
定方法和临床应用;血气分析样本采集的注意事项,血气分析指标(pH、PCO2、
PO2)的测定;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各型的原因、特点及机体的调节机制,
酸碱平衡紊乱的指标及其代表的临床意义。
9. 各种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测及临床意义。
10.检测肝胆疾病、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骨代谢异常、内分
泌疾病、神经与精神疾病、妊娠期相关的疾病、遗传代谢病、治疗药物浓度
监测的主要生物化学项目的检测方法、质量控制、临床意义与应用评价。
三、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1. 免疫、淋巴细胞的基本概念,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防御、免疫自
稳、免疫监视、免疫耐受的基本概念、病理表现、生理状态,免疫系统、中
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2. 抗原的基本概念与其基本特性,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概念,抗原抗体反应的
基本原理、特点、类型,TD-Ag 与 TI-Ag 的特点比较。
3. 免疫原、抗血清、免疫佐剂的基本概念,免疫原制备的主要流程及其每个步
骤采取的主要方法,抗血清制备的主要步骤。
4. 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概念及制备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抗体的优点。
5. 凝集反应的基本概念、分类,直接凝集反应与间接凝集反应的基本概念,间
接凝集反应的分类以及各种间接凝集反应的临床应用,直接 Coombs 与间接
Coombs 试验的临床应用,沉淀反应的基本概念、分类,免疫浊度法的测定原
理,常见的免疫电泳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6. 放射免疫分析与免疫放射分析技术的原理,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临床应用,
荧光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及其临床应用,固相酶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免疫组织化
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
用。
7. 酶免疫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酶作用常用的底物、酶,均相酶免疫分析与
异相酶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基本原理、方法
类型及反应原理,影响酶免疫试验的主要因素,ELISA 的非特异性干扰及其
机制;酶免疫技术的主要临床应用。
8. 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概念;免疫散射比浊测定的自动化分析原理、临
床应用;定时散射比浊试验和速率散射比浊试验的测定原理的异同点;自动
化免疫散射比浊测定的影响因素;发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吖啶酯标记的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酶联发光免疫分析仪、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发光
氧通道免疫分析仪)原理与技术要点;荧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时间分
辨荧光免疫分析仪、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的原理、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临
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选择原则与临床应用。
9.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的基本原理,T 细胞、B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表面标
志,抗原提呈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T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的主要试验及临床应用。
10.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共同特性,主要的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 细胞相关因
子(Th1、Th2、Th3、IL-10、Th17)及其功能,特定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11.免疫球蛋白生物学功能;血清 IgG、IgA、IgM 测定方法与临床意义;血清 IgG
亚类测定的临床意义;选择性蛋白尿指数的概念及其与肾小球滤过膜破坏程
度的相关性;白蛋白商值的概念及其与血脑屏障受损程度的相关性;IgG 生
成指数的定义与临床意义;IgD、IgE 测定及临床意义;冷球蛋白测定方法及
临床意义。
12.补体与补体系统的概念;补体成分的理化特性;补体系统活化后的主要生物
学功能;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的试验原理及其方法学评价;单个补体测定的
方法与特点;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其结结果判定;测定补体活性与含量的
临床意义。
13.免疫学检验质量保证的定义及相关概念(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
形预测值、精密度、准确度、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控制);临床免疫学
检验的技术特点;筛查试验、诊断试验、确认试验的定义;影响免疫检验结
果的分析前因素;免疫检验中试剂方法性能验证的内容;免疫检验中室内质
控的方法;室内质控品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免疫检验中结果的报告与解释。
14.各类病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志物类型、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HIV 感染的初
筛试验与确认试验;梅毒特异性试验和非特异性试验;肝炎病毒的类型及其
免疫学标志物;细菌感染中非特异性标志物的临床意义;TORCH 感染的免疫
学检测标志物。
15.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分型,四种类型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反应特点、发
生机制、常见的反应性疾病及免疫学检测。
16.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抗核抗体(抗 dsDNA 抗体、抗 Sm
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 ENA 抗体(Sm、RNP、SSA、SSB、Jo-1、Scl-70)
相关的疾病,与血管炎、RA、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的自身抗体。
17.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多克隆增殖疾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
殖病、多发性骨髓瘤、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免疫损伤的特点及检测的
常用免疫学方法。
18.免疫缺陷病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常见的原发性 B 细胞、T 细胞缺陷病、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主要是 AIDS)的致病机制、免疫
学特征、感染的临床特点,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常用检测。
19.肿瘤抗原分类,常见恶性肿瘤相关标志物的免疫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机体抗
肿瘤免疫效应的机制及肿瘤发生机制;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应用原则。
20.排斥反应的类型(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
抗宿主反应)及发生机制,HLA 配型的方法,常用的免疫检验项目。
21.心血管疾病常用的免疫学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22.常用生殖相关免疫检测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四、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1.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常用的方法以及消毒灭菌效果评估,院内感染的定义
和分类。
2. 实验室相关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和预防。
3.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的一般原则,血液、痰液、分泌物、厌氧菌采集的注意事
项,微生物学检验过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质量控制。
4. 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常用的培养基,常用直接涂片检查的细菌,革兰染色、
抗酸染色、荧光染色、鞭毛染色、荚膜染色的原理和染色特点,生化反应的
原理和应用。
5. 敏感、耐药、中介、MIC、MBC、MIC50、MIC90 的基本概念,抗菌药物的主要
种类,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目的和意义,联合用药出现的结果,细菌的主要
耐药机制及耐药监测。
6. 细菌的分类,球菌(主要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奈瑟菌)、肠杆菌(主要是
埃希菌、志贺菌)、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主要是假单胞菌)、其它(主要
是霍乱、副溶血、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结核分枝杆菌、放线菌、破伤
风梭状芽胞杆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梅毒螺旋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
体)等的鉴定方法和程序以及临床诊断及意义。
7. 真菌的概念、分类依据、致病方式,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的区别。
8. 临床上常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真菌种类(主要包括毛癣菌、表皮癣菌)、
鉴定流程以及感染的临床特点。
9. 常引起侵袭性感染的真菌种类(主要包括念珠菌、隐球菌、卡氏肺孢菌)、
快速鉴别或特异性病原学诊断和感染特点。
10.病毒的分类依据、特征、基本特性与细菌的比较、快速诊断的方法。
11.呼吸道病毒(正黏病毒、副黏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甲、乙、丙、丁、
戊)、疱疹病毒、狂犬病毒、HIV 等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快速诊断。
五、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1. 不同造血时期主要的造血器官及其相应的造血特点;造血微环境的定义;造
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定义及两者的特点;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
血细胞成熟过程中形态演变规律,血细胞发育过程中表型分化特征;血细胞
生理、结构与功能。
2. 血小板粘附、聚集及释放反应的概念;血小板在止、凝血中的功能;凝血因
子的主要特性及凝血机制;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系统及共同途径,抗凝系统
和纤溶系统的组成成分、作用。
3. 骨髓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各系各阶段细胞特点和形态划分标准;骨髓
涂片的制作、镜检步骤及注意事项;正常成人骨髓象特点及骨髓报告单的书
写;POX、SB、NAP 染色、铁粒染色的方法和临床意义;PAS 染色、AS-D-CE、
a-NBE、a-NAE 染色原理和临床应用;PAS 染色方法;骨髓活检和骨穿的方
法,以及骨髓活检主要用途。常见染色体异常核型及其符号表达的意思;血
液分子生物学常用的技术及其临床诊断意义;血液免疫标记检验常用的技术
及其结构分析;造血干细胞的试验及其常用表面分子标记。
4. 溶血性贫血的概念,溶血的一般检验,血管内、外溶血的实验室鉴别,各类
溶血性贫血原因的诊断思路;铁代谢检验包括的项目及其临床应用;红细胞
膜缺陷性及酶缺陷性溶血的实验室检验;免疫溶血性贫血的检验及其临床应
用;异常血红蛋白检验常用的方法及临床意义;PNH 相关检验。
5. 粒细胞的功能和动力学;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功能学;微量残留
白血病的概念。
6. 血管内皮功能性检验的试验;APTT、PT、FIB、3P、FDP、D-二聚体测定的原
理及临床意义;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系统及共同途径检查方法;凝血因子的
检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检测试验,该试验对检测血管性血友病的意义。
7. 贫血的概念及按红细胞形态学分类;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
验室检查、与其他小细胞性贫血的鉴别;巨幼贫的实验室检查特征;再障的
定义及其实验室检查特征;溶血性贫血的分类、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程序;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概念。
8. 急性白血病的概念及发病机制;ALL 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诊断依据;急性
髓系白血病 M0-7 诊断标准;淋巴瘤的概念,NHL 与 HL 的鉴别诊断要点;骨
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概念、分型特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时,发育异常的细
胞形态学特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ALIP 的概念及意义;MPN 的概念;慢性
髓性白血病各个病程的骨髓象特点;多发性骨髓瘤的概念、实验室检查特点、
MGUS 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关系;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分型及
形态学改变特征;其他白细胞疾病的主要特点;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
症的概念;粒细胞缺乏症与再障的鉴别;类白血病反应的概念及主要血象特
点,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
9.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实验室检查程序;一期、二期止血缺陷筛选的检验及临
床应用,纤溶活性亢进的筛查试验及应用;过敏性紫癜的概念及主要临床表
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的定义、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血管性血友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
法,血友病的筛查与诊断,肝素样抗凝物增多的检查方法,狼疮抗凝物增多
的实验室检查步骤,DIC 的定义、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实验室原发性纤溶
与继发性纤溶的鉴别;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的监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